從跌倒偵測到健康預測,瀚微科技在技術與資料間看見延續健康的希望
「跌倒」向來是許多家庭與照護機構心中難以忽視,並列為首要防範的關鍵風險。如何即時發現、準確通報、預防跌倒,成為智慧照護技術。瀚微科技提出他們對應的解決方案,甚至將守備範圍從預防跌倒延伸至長期健康問題預判,解讀每份資料背後的行為表徵。
以穿戴式跌倒偵測裝置「安照小護士」為起點,瀚微科技不僅在技術層面取得世界級的準確率,更積極投入AI模型建置,朝向慢性病預防與健康風險預測的方向邁進。透過與資策會銀光科技平台合作,瀚微科技正逐步普及技術,打通跨場域應用的最後一哩路,讓科技照護真正走入社區。
「我們不是只做跌倒通報,而是希望從偵測走向預測、預防,進一步守護面臨健康危機的人們。」瀚微科技執行長張勝榮如此說。
安照小護士的核心技術,是一套由台灣團隊自研、擁有多國專利的AI演算法,結合高精準多軸感測器,可即時辨識各類跌倒狀況,準確率高達96.5%,誤報率則低於1%,達到世界第一的水準非常有競爭力。相較於市面上多數仰賴手錶或手機的方案,瀚微科技選擇將感測裝置設計為項鍊式穿戴,確保裝置位於胸前位置,能減少影響誤判的因素,準確感知身體傾斜與衝擊強度,也避免因手部擺動造成偵測誤差。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工程的選擇,更是對使用者體驗的考量。「我們希望長輩配戴起來不排斥、不麻煩,能真正戴得住、用得久。」更加人性化的思考不僅讓他們獲得金點設計獎,也得到日本合作單位的肯定。
而在跌倒偵測之外,瀚微團隊更進一步發展出以步態、活動量、手部擺動等日常人身動態數據為基礎的預測模型,準備進軍更艱難卻也更具價值的「慢性病預測」領域。人的行為會透露出許多健康線索,當一位長者每天行走步數逐漸減少,靜止時間拉長,甚至走路擺動幅度改變,很可能正是身體功能退化的前兆。而AI技術可以在醫師尚未介入前即提醒家屬與照護者。
目前,安照小護士產品線分為兩大系列:可搭配手機操作使用的「PRO版」,以及專為科技陌生族群打造、可透過Wi-Fi Gateway即時回傳數據的「MAX版」,並以此延伸出適合多使用者情境並具有管理功能的平台。針對不同年齡與使用情境做出彈性調整。每台裝置最多可同時通知八位照護者,確保在意外發生時,關心的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收到訊息。
這套技術並不只侷限於長照場域,工廠夜間留守人員、巡檢河川的水利工程師、獨自執勤的員警身上,都能看到安照小護士的身影。瀚微科技與警察局、面板大廠等單位展開合作,將智慧偵測技術導入工安與公共安全領域。
分析數萬筆實際使用者所累積的資料,瀚微科技觀察到:清晨起身如廁時的跌倒率特別高,多數長者此時處於半清醒狀態,加上環境昏暗、動作急促,容易發生意外。此外,當長者每日步數低於2000步、或持續長時間靜止不動,往往也是跌倒風險的警訊。日復一日累積而來的資料,若能被善用則不只可做到即時通報,更能提前預警及早介入。
目前瀚微科技已與國衛院、陽明交大等單位展開資料合作與場域實證,也與台大醫院、安養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透過「AI x 醫療」的雙向整合,期待打造出更成熟的AI模型,加速往健康風險預測技術邁進,以擺脫跌倒偵測技術應用面臨過度競爭的局面。
儘管技術發展已臻成熟,瀚微科技仍面臨一項挑戰:B2B照護市場的進入門檻高、資源集中,單一機構導入流程繁複。「我們曾試著一家家機構去談合作,但真的太辛苦,規模又有限。」執行長坦言。正因如此,瀚微科技選擇加入由資策會推動的「銀光科技平台」,希望藉由平台整合資源與通路優勢,加快在醫療與照護機構中的導入速度。
透過銀光科技平台的引薦,瀚微科技成功進入宜蘭地區的照護場域測試,並接觸到更多願意導入創新照護技術的合作單位。執行長張勝榮說:「我們是小公司行銷資源有限,但銀光科技幫我們補上了這一塊。」除了協助導入至特定場域之外,安照小護士也經常在銀光科技舉辦的活動中,與潛在使用者接觸,開拓更多不同合作機會。
自2019年成立至今,瀚微科技走過技術研發、產品量產、國際拓展的每個階段,也在一次次的用戶回饋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有客戶曾說:「爸爸已經跌倒三次了,多虧有這個裝置才能及時通報、救回一命。」這些簡單卻真摯的回饋,對瀚微科技團隊與使用者而言,都有著無比珍貴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