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科技】從標準出發,打造智慧長照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長照需求快速攀升,如何以數位科技提升照護效率、確保服務品質,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課題。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指導、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的「銀光科技智慧照顧驗證推動計畫」,持續推動長照資料標準化,並於2024年發布《照護科技共通串接標準資料格式》。該標準以FHIR(快速醫療互通資源)為基礎,為台灣長照產業建立統一的資料交換規範,促進跨系統、跨場域的資料互通。2025年銀光科技進一步擴展驗證範圍,除了持續深耕住宿型機構,更納入日照中心,推動資料交換標準在不同服務型態的實際應用,讓智慧照護真正走進生活現場。

標準化資料交換,連結住宿與日照服務

在長照體系中,住宿型機構與日照中心分屬不同照護層級,但服務對象常有重疊,若資料無法跨場域交換,便容易造成資訊斷點。此次銀光科技擴充的FHIR長照標準,已涵蓋日照服務的出勤紀錄、活動參與、健康量測、照護計畫與回報紀錄等資料結構,使得長輩在不同機構間轉換服務時,能透過標準化資料格式保持照護連續性。

透過這項標準,長照單位可與科技廠商、醫療院所、家庭照顧者進行安全、高效率的資料交換。例如,長者在日照中心量測的血壓與血糖紀錄,能即時同步到主要照護機構的系統中,協助護理師即時掌握狀況並調整照護策略。這樣的資料連動不僅減少重複紀錄的行政負擔,更能提升照護精準度與整體服務品質。

聯測實作驗證,促進產業落地應用

為了讓標準不只停留在文件層面,銀光科技舉辦 臺灣長期照顧 FHIR 專案聯測松(TW Long-Term Care FHIR Projectathon),由系統開發商、科技服務商共同參與,以實際資料交換場景進行測試。2025年的聯測活動聚焦於「住宿型與日照型機構的資料交換整合」,並透過模擬住民轉介、照護計畫更新、量測資料回傳等流程,驗證標準在不同場域的適用性。

根據聯測結果頁面,聯測成功驗證了標準在日照服務、失智症監測、跨機構轉銜等關鍵場域的應用可能性,顯示標準已具備實務可行性,這不僅促進了技術互通,也成為推動產業共識與實際落地的重要平台。透過聯測,開發者能即時發現格式差異、修正介接問題,讓後續導入長照場域時更加順利。

技術深化與持續優化

目前,《照護科技共通串接標準資料格式》已涵蓋住民基本資料、照護計畫、用藥管理、生理量測、服務紀錄、活動參與等資料欄位,並提供標準化值集與代碼系統,所有結構皆以FHIR R4.0.1為基礎,同時根據台灣在地照護流程調整。

為確保標準與時俱進,銀光科技團隊建立了定期檢視機制,每 6 至 12 個月進行版本更新,持續吸納業界回饋,逐步擴充到居家照護與社區整合服務場域。未來,透過與更多廠商與機構進行聯測合作,FHIR 標準將持續優化,最終達成「一次建置、多場域應用」的智慧照護生態系。

打造智慧長照,共構資料互通新未來

從標準制定、聯測驗證,到跨場域落地應用,銀光科技正以實際行動推動台灣長照產業的數位化轉型。透過FHIR標準的導入與持續優化,住宿機構與日照中心的資料不再是孤島,而是能夠互通、互用的智慧照護網絡。這不僅讓長照人員更有效率,也讓長者的健康資料能被看見、被理解、被善用。

銀光科技將持續以標準為核心,與產官學界攜手推動智慧長照生態的深化發展,讓「資料互通」真正成為台灣邁向高齡社會的數位關鍵能量。

如需進一步了解此次發布的標準內容,請參考臺灣長期照顧實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