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智造基地】從機械戰警到Meta眼鏡:智慧穿戴式醫電|AI生物感測技術與應用
在人工智慧快速推進的時代, ,物聯網技術該如何整合AI與高效硬體?如何將抽象的創新轉化為具體的產品與服務?由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主辦的主題式課程「智慧穿戴式醫電|AI生物感測技術與應用」,邀請來自腦神經科學亞堤仕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呂紹瑋總經理與AIoT晶片開發領域阿比特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中恝總經理兩位專家,分享如何透過腦機介面與極低功耗感測技術,跨越到智慧穿戴、無人機、智能眼鏡與助聽器的應用現場,構築出一幅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輪廓。
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邁入第八年,打造AIoT生態示範聚落!
本次活動由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分析師葉芷蓁開場,深入介紹「物聯網智造基地」運作架構與推動成果。物聯網智造基地自成立以來,聚焦於三大核心機制——國產IC推動、產品智造與產業智造,致力於協助AIoT創新產品從構想到商品化,打造完整的創新加速體系。透過與臺灣IC大廠合作推出國產IC開發板,強化台灣IC自主能力與創新落地。
目前物聯網智造基地已營運邁入第8年,累積250家以上跨界合作夥伴,輔導服務橫跨北中南據點,涵蓋從IC設計、系統整合、原型開發、小量試產到商業媒合全流程。產品輔導個案除了享有一對一專屬個管師輔導外,物聯網智造基地更提供資安驗證、專利申請、產品測試、品牌設計、物流與通路等多元資源對接,實現從研發技術到市場應用的無縫轉化。
隨著科技快速演進與智慧應用持續深化,物聯網智造基地的角色也從技術孵育者擴展為創新整合與價值轉化的關鍵推動者。未來物聯網智造基地將持續整合跨域服務,打造主題型服務系統,對接場域建立應用示範,為場域主提供新型態服務與管理模式,引領產業啟動數位轉型。
腦機介面的真實樣貌:控制不是重點,改善才是關鍵
緊接著來自亞堤仕生醫的呂紹瑋總經理從知名電影場景開始。談到自己觀看電影《機械戰警》的經驗,如何成為投入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研發的契機。
然而,從影視想像走向現實,BCI的發展道路並不如電影般科幻。他指出,現今大多數「用腦波控制機械」的案例,其實仍面臨極高的個體差異與精準度限制。舉例來說,法國某團隊為癱瘓患者裝設腦波控制外骨骼,需要進行數百小時的意念訓練與個人化演算法調整,才能讓患者達到穩定操控,「這種技術,無法輕易複製到他人身上。」呂紹瑋說到。
因此,亞堤仕生醫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不以控制為本,而是聚焦於神經健康的「觀測與改善」。
從兒童的專注力訓練,到老年人的認知衰退預防,他們提供一條龍的腦波量測與演算法訓練方案,甚至推出結合腦波回饋的遊戲化數位療法,幫助患者透過「看見自己的大腦狀態」進行有效調整。亞堤仕生醫的產品也進一步應用於睡眠品質監測、腦部健康評估,以及輔助警方進行偵查的腦波測謊系統,成為全球首例投入此領域的技術團隊。
這些看似冷門的應用,其實直指一個核心命題——當我們能夠即時讀取腦部訊號,便能更早、更準確地介入治療。
極低功耗晶片驅動創新突破,開啟智慧應用無限想像空間
接續由阿比特電子科技總經理陳中恝,帶來了另一段令人驚豔的工程創新。團隊擁有超過20項專利技術,他從阿比特電子的兩大核心產品切入:「極低功耗的AI SoC(System on Chip)」與「高靈敏度的MEMS震動感測器」。
陳中恝總經理所分享的應用場景,讓在場學員立刻感受到晶片技術為生活帶來的有感提升:「無人機即便在風雨與網路中斷下仍能依序導航;機器人手指每個關節嵌入微型晶片進行即時控制;助聽器用上聲帶震動感測器,大幅減少使用者對自我語音的回音干擾;甚至在Meta Ray-Ban智慧眼鏡中導入收音晶片,可在街頭噪音中精準擷取語音指令。」
應用基礎皆建立在阿比特電子自行設計的超小型AI晶片——僅3x3mm大小,卻擁有遠高於國際競爭對手的運算能力與功耗效率。以實際指標來看,晶片在跑分測試中,每兩顆3號電池可持續運作四年,幾乎重新定義了電池驅動裝置的使用極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硬體架構設計上採用了「Near-Memory Computing」的方式,大幅降低運算過程中的記憶體瓶頸問題,同時內建安全加密機制,確保每一顆晶片所儲存的應用程式都具唯一性、難以被複製。
技術不是目的,產業才是舞台
兩位講者雖來自不同領域,卻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共同點:技術的落地性。無論是腦機介面的神經回饋,或是AI晶片的邊緣運算,目標都不僅止於技術創新本身,而在於與醫療、工業、穿戴設備、新創應用的深度結合。
舉例來說,在與經濟部計畫合作下,他們參與無人機飛航姿態控制開發;在智慧工廠情境中,他們的晶片嵌入台積電機台,執行微振動異常偵測;甚至在音樂與車用產業,他們設計出全球少見、可精準收錄樂器音頻的高頻感測器,應用潛力深入知名車廠的語音控制系統。
當技術開始真正觸及使用者,它的價值才會開始顯現
透過參與主題課程不僅讓人看見台灣科技實力的某個剖面,也點出一條產業創新應當走的路徑——從場域出發,從問題著手,從需求對接到技術,讓創新不只是研發成果,而是真正的社會解決方案。穿戴式設備能即時蒐集並分析健康數據,提供更全面且精確的醫療支援,徹底改變人們對健康管理的想像。
腦神經科技與AIoT晶片,過去常被視為高門檻、難理解、離生活遙遠的技術。然而從兩位講者的分享來看,它們其實正逐步進入你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孩子的學習專注,到銀髮族的睡眠照護,從機器人到眼鏡,從實驗室走進了真實世界。
未來是否如電影所言,能用腦波控制世界?也許。但更值得期待的,是我們用技術來重新理解「自己」,並從中找到更健康、更高效、更有尊嚴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