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科技】產業交流會前線觀察:照護人力緊繃,AI如何成為日照中心最佳隊友?
隨著臺灣社會邁入高齡化階段,照護產業的需求呈現爆炸性成長,智慧科技的導入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策略。為推動產業合作,促進照護場域與科技業者有效媒合,資策會銀光科技特別舉辦「從照顧到智顧:日照經營者談科技導入實務」產業交流會,邀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花甲樂日照中心、真愛基金會及靜安健康等第一線機構與業者,分享科技在照護產業中的實務應用與挑戰。
由資策會分析師孫郁涵為活動開場,她指出照護人員面臨的日常任務極其繁瑣,不論是行政文件的填寫,或是長輩安全的隨時監控,皆為工作上的壓力來源:「工作過程中,資訊紀錄非常繁瑣,有時甚至填錯或漏填,讓照護人員感到十分困擾。」她進一步透過情境模擬,展示智慧科技導入後的實際改善情況,例如透過人臉辨識進行報到、使用智慧藥盒管理用藥,以及跌倒偵測器保障長輩安全。她強調:「銀光科技建立的銀光百科平台,透過直覺式數位索引,有效協助機構找到適合自身需求的照護科技產品,實現『讓照顧者、被照顧者覺得好找、好用』的目標。」
接著,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分享「演而優則導」,將自身服務超過1萬名長者的經驗轉化為服務方案的歷程。副執行長張瑋芩從 NPO 角度出發,揭示照護產業當前的困境與科技介入的急迫性:「人力不足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一個照顧人員平均要服務10.8位長者,遠超衛福部建議的5至7位,許多縣市更超過20位。」她表示,弘道基金會已導入跌倒偵測系統,有效節省人力巡視時間,從原本每天耗時 352 分鐘巡視廁所,降至僅需花費數分鐘處理特殊警報,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
然而她也指出,科技導入仍面臨高齡照護人員對科技的接受度有限及政策環境不利於投入創新成本等挑戰。她特別呼籲:「科技方案商應與照護機構進行深度合作,不要只是產品進場,更要一起解題,思考科技真正能解決的社會問題。」
花甲樂日照中心總監陳詩哲則是更深入剖析從業人員所面臨的更多困境,他認為陪伴機器人、智慧課程、場域智慧監控與智慧管理系統是照護場域的「剛需」,只是服務對象變成了照服人員,和大家想的不一樣。陳詩哲分享花甲樂日照中心透過智慧科技有效減輕照顧人員的工作壓力,他舉例說:「智慧課程的導入,讓照護人員下班後不用再煩惱明天的課程內容,提升照護品質與員工的生活品質。」此外,他也提出對照護場域空間的觀點,強調不僅要功能齊備,更應提升美學質感,例如花甲樂置入台灣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的作品,以豐富色彩提升長輩視覺刺激與心情愉悅。
真愛基金會的社工師兼督導湯仙芝則詳細分享 AI 在長照3.0中的實際應用成效,基金會透過 AI 技術如 InBody 健康評估、AI 生理數據監測與智能認知測試系統,不僅提高了長者健康追蹤的準確性,也大幅降低照護人員的行政負擔。導入智慧系統後,原本耗時的生命真象測量不到一分鐘就能完成,大大提升了照護現場的效率與準確性。
最後,靜安健康行銷長何震威從科技業跨入長照產業,分享以全面AI科技整合打造的智慧場域。他強調靜安健康的場域內建置了門禁自動偵測體溫、紫外線消毒機器人與AI跌倒警示系統,全方位守護長者安全。他表示:「我們投入大量資源開發能與家屬即時互動的智慧醫療面板,讓家屬隨時掌握長輩狀況,透過科技讓照護服務更加透明且人性化。」他也呼籲產業間應強化跨界合作,建立能複製輸出的智慧照護模式。
本次研討會透過多位照服機構從業人員的視角,清楚描繪出台灣照護產業第一線工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與龐大機會。長照產業欠缺足夠人力的情況已非常急迫,智慧科技發展至今不再僅是輔助工具,而是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未來,產業各方必須深化合作,政府亦需提供更開放、友善的政策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從「照顧」到「智顧」的跨越式進步,創造更完善、人性化的長照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