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科技】產業交流會,由感知走向共感,AI智慧科技構築照護新基礎
資策會銀光科技為促進科技領域與長照業者合作創新,以「感知科技,串起智慧照護網」為題舉辦產業交流會,廣邀產官學界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分享技術實務、交流應用經驗,為高齡照護開啟更多智慧轉型的可能性。本次活動由四位持續投入長照產業數位轉型的專家進行分享,共同探討如何因應日益增加的照護需求與人力資源短缺,並提出他們在長照現場所觀察的產業現況。
資策會銀光科技聚焦需求與資源整合,打造照護科技平台
活動由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分析師徐大邦分享,開場即點出目前照護現場普遍面臨的四大困境:科技產品與實際需求脫節、照護者對科技操作不熟悉、社會資源難以對接,以及產品雖新穎卻難以推展。為回應上述挑戰,資策會攜手業界推出「銀光科技平台」,致力於建立一個串接供需雙方的智慧照護解決方案資料庫,並以科技化指數、數位索引與場域驗證三大功能,協助產品與實務應用更為接軌。透過4D流程(需求定義、設計導入、驗證推廣、資料整合),平台不僅提升創新方案可見度,也協助機構快速識別科技落差與潛在應用空間。
趨勢剖析:產業變動下的高齡經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所研究員林佳燕,則從宏觀角度出發,解析全球高齡化趨勢下的產業變動與商業機會。指出臺灣從1993年進入高齡社會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僅花費約25年,顯示高齡化速度驚人。高齡人口所創造的經濟規模已佔全球GDP三分之一以上,且在消費支出中占比逐年升高,尤其在健康照護、保險、穿戴裝置與社交溝通等面向,商機持續擴張。
進一步舉出多項國內外實例,包括銀色大門、緯創、英華達、104高年級等企業,如何以實用導向的產品與服務切入高齡市場,為高齡勞動與銀髮經濟建立制度基礎。她強調,未來的產品設計應更加聚焦使用者需求,並透過跨領域整合,實現照護產業的永續發展。
運用AI重塑住宿型機構的安全網
瀚微科技執行長張勝榮分享團隊在住宿型機構導入AI照護系統的實戰經驗。他指出,目前照護機構普遍面臨人力短缺、照護壓力大、異常難以即時掌握等問題,且導入科技後,若無法真正與現場照護流程結合,反而會增加使用負擔。瀚微科技開發的智慧照護情報網,能夠即時掌握住民生理數據與行為變化,從跌倒預警、體溫異常、心跳速率異常等多維度即時通報,協助機構提升因應能力並減少糾紛風險。
張勝榮執行長亦強調:「沒有數據,就談不上AI。」唯有從日常收集開始建立大數據基礎,才能推動照護機構真正進入智慧化。
科技城的智慧照護情報網
呼應照護情報的重要性,但更強調數據需具備連續性與即時性。科技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隱裳則深入剖析了其團隊在全台照護機構推動智慧照護系統的歷程與挑戰。他指出,儘管住宿型機構對智慧系統需求殷切,但現場亦常面臨資訊化程度低、人力不足與設備操作不易等問題。科技城以實務出發,打造一套能協助照護人員即時掌握環境異常、生理數據異動及風險預警的照護情報網,並透過視覺化介面與跨設備串接,提升資訊整合效率。
特別提及:「如果沒有持續性的數據監控,就無法談AI、也無法真正降低照護風險。」科技城在多家機構實作中,導入智慧穿戴、臥床感測、環境監控與行為軌跡記錄等設備,並建置雲端管理系統,協助照護流程更具前瞻性與安全性。從躁動偵測到預防性警示,科技城致力讓每一位照護人員都能從數據中「看見風險」,預防於未然。
從使用者需求打造整合式長照系統
大同醫護業務經理吳和倫則分享,團隊如何依據長照現場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從單一科技產品出發,逐步整合為一套完整的照護解決方案。從遠距健康監測、移動照護設備,到與平台系統的串接,強調在提升照護效率的同時,也保留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人性互動。吳和倫指出,科技的介入不是為了取代人,而是為了讓人有餘裕提供更好的照護品質。
從政策端到產業端,本次交流會體現了智慧照護不再只是未來想像,而是當前進行式。銀光科技平台作為資策會與多家業者共同合作的成果,亦將持續扮演橋接技術與場域的關鍵角色。透過持續推動跨界合作與場域實證,未來有望讓更多感知科技真正走進照護現場,成為高齡社會中最穩固的支撐力量。
正如會中多位講者強調的共同觀念:「科技能為照護者減壓,為長者帶來尊嚴,也為臺灣社會創造出更穩健的照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