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裡照顧到田裡,智慧農業精準澆灌方案交給翼詠科技

智慧農業發展近年在臺灣方興未艾,許多人認為這正是解決人力短缺、因應氣候變遷與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關鍵。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更讓傳統灌溉模式和溫室環境管理產生轉變。翼詠科技(Aeon Matrix Inc.)憑藉在智慧灑水控制器與環境監測上的研發能量,試圖為臺灣農業帶來提昇效率的工作模式。

翼詠創辦人蔡明哲原先在美國從事 IC 設計工作,長期深耕於高科技產業的他,一直看好物聯網對人們生活型態能帶來的改變。在美國創業時即以「智慧灑水控制器」切入智慧家庭產品市場,滿足美國家庭園藝的普遍需求。這類產品在美國因住宅配有庭院而廣泛流行,透過電子定時或氣象數據,就能自動且精準地進行澆灌。

然而,臺灣居住環境不似美國,一般家庭對灑水控制器的需求相對有限。翼詠科技因此調整營運方向嘗試切入智慧農業領域,並且從單一的灑水控制功能,漸次擴大為可介接更多感測器的物聯網環控解決方案。

在發展精準灌溉技術的過程中,翼詠科技採用「光積值」概念。簡言之,這是一種將光照累積量與作物供水需求掛鉤的技術,若作物在一日或數日內接受光照度高、光合作用強,便可能需要更多水分;反之則應減少灌溉量。由於只需少數感測器測量光照,安裝維護成本相對較低,尤其適合溫室或覆蓋環境下使用。

每種作物對溫度、濕度乃至氣壓、風速的敏感度不盡相同。為了滿足繁多的田間需求,翼詠科技即設計一套高彈性、便於客製化的「條件排程系統」。只需在手機上設置好條件 — 例如「感測器溫度高於一定值,開啟風扇」、或「光積值達標後,自動澆灌五分鐘」— 農民就能靈活配置自己的控制邏輯,系統方面也能遠端更新韌體作調整。對此,翼詠科技產品採用者反映好評:「再也不用為了開水閥每天爬兩次到山頂」

圖片來源 : 翼詠科技

翼詠科技整合多種感測器,包括溫溼度、土壤濕度,並整合環控設備如遮陽捲簾等。不論是單純的光積值監測或是更精密的氣象數據收集,皆能經由條件排程機制串接到控制器,形成相對完整的「智慧環控」方案。雲端運算雖能減少設備端負擔,但農地裡網路環境相對較不穩定,若網路中斷便失去控制效益,於是調整架構,將更多運算功能留在設備韌體中進行邊緣運算。

雖然感測器技術已趨成熟,但智慧農業市場的推廣並非易事。老一輩農民慣於依賴經驗作業,而青農與年輕技術人才雖然更能接受數位化管理作業,但作物種類與田地分佈的差異,又加深需求的分散度。翼詠科技團隊在實際安裝與測試時,經常得投入額外時間,和農民來回討論磨合,逐漸校正產品功能。

圖片來源 : 翼詠科技

更大的挑戰在於臺灣缺乏一套成熟的農業物聯網生態系。當設備商、系統服務與後端維運皆須自行摸索與承擔,翼詠科技便要同時扮演硬體供應商與技術顧問的角色。另一個難題是政府補助與市場機制的交織。翼詠科技執行長蔡明哲:「農民若未取得補助,往往不願花錢升級;而一旦補助項目結束,也容易讓整體需求大幅縮減,都使得市場推廣難度提高。 」

面對以上種種困境,翼詠科技幸運地在資策會的支持下,獲得更多發展空間。最早,透過物聯網智造基地在南部舉辦的說明會,接觸到首批採用系統的農民;後來又經由物聯網智造基地協助,參與農業及 IoT 相關的展覽與活動。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活動廣度與業界連結,讓翼詠科技能夠接觸原更廣泛的客戶群。

對翼詠科技而言,透過展覽或研討活動能觸及更多有潛在需求的廠商與農民,而這些回饋又能讓技術團隊獲取寶貴的使用者需求,持續優化產品功能。某些意想不到的跨領域需求,也在這樣的媒合過程中浮現,更形塑出智慧農業得以向公園綠地、景觀工程或垂直綠牆等多元應用場域延伸的可能性。

這樣的案例提供了一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持續回應真實痛點的參考模式。翼詠科技在跨域整合、客製化開發與產品落地上,顯示出只要和產業夥伴深化協作,就能讓技術真正造福使用者,亦能創造更多商機。當臺灣智慧農業生態系逐漸完善,未來或許將出現更多類似的創新團隊,共同開拓物聯網在農業乃至於其他領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