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養家讓照護現場更聰明也更有人情味,打造連創辦人自己都想住的長照機構

頤養家讓照護現場更聰明也更有人情味,打造連創辦人自己都想住的長照機構

位於宜蘭的頤養家長照社團法人附設嗣大人住宿長照機構,以不同思維走出照護新路徑,使得長照機構不再只是「安養的場所」,而是必須兼顧醫療與情感需求的複合型場域。催生頤養家的契機,源於創辦人職念一自身的照護故事,他在父親臥病期間深刻感受到心裡有個強烈念頭:「如果有一天我也需要被照顧,我想住進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這個念頭,成為他創辦頤養家的起點。

在考察過市場上多個長照機構後,他沒有照搬既有模式,而是以「素人」視角重新思考長照本質,甚至在上限可收90床的條件下,僅開放50位入住者。從購地自建、空間規劃到設備採購,每個細節都以長輩與照護人員的安全舒適為核心。看似尋常的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其實都經過反覆挑選——北歐家具與日本製家具雖然價格高昂,卻因輕巧與人體工學設計能減少搬運壓力,靈活性更能支撐日常活動;知名大廠的移位機價格高出一截,但更為順手好用。

這些微小的設計,正是他們將「照顧」轉化為「生活」的實踐。

多數長照機構以「安全管理」為首要目標,頤養家則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讓長輩維持自主與尊嚴。

執行長吳沅鎂與我們分享照護經驗:「在這裡,照顧者不會急著幫長輩擦拭、餵食或代勞,而是鼓勵他們練習自理,吃得慢沒關係,重要的是他願意自己吃。」這樣的照護哲學,延伸出「健康老化」的核心概念——長壽並非唯一目的,活得有尊嚴、有能力,才是頤養家追求的價值。

機構的空間設計也呼應這個理念。三合院式的格局讓長輩即使不出房門,也能感受活動現場的聲音與氛圍,避免因環境封閉而陷入孤立。活動空間與生活動線的設計,目的並非「管理」,而是「激發互動」,讓長者處於自在的環境中,自然參與但不強迫。

創立初期,頤養家並沒有「智慧化」的設計藍圖,當時智慧照護仍屬新興議題,政府獎勵機制亦尚未成熟。直到一次參加長照展,團隊偶然接觸到資策會銀光科技平台的展示攤位,才開啟合作契機。

在資策會協助下,頤養家導入三項智慧照護方案:

輔人科技智慧感知床墊:可偵測離床、跌倒等行為,用於重症或高風險長者監測;
瀚微科技安照小護士:透過穿戴式跌倒警示,讓有行動能力但需安全監控的長輩可自由移動;
袥弼科技智慧棋盤:結合遊戲與職能治療概念,協助認知退化長者進行腦部刺激訓練。

這些設備雖屬不同供應商產品,但在資策會協助下降低導入門檻。頤養家先明確定義需求,由銀光科技平台協助篩選合適廠商,避免「看到產品就買,為了科技而科技」的錯誤導向。這種以實務需求為起點的導入模式,使得科技工具得以充份發揮,擔任現場人員最有力的「工作夥伴」。

頤養家在導入智慧照護後,也面臨不少磨合與學習。「開發端往往從實驗室思維出發,但真正的使用情境必須更加務實。」吳沅鎂坦言,她曾直接向廠商反映問題並提供改良想法。吳沅鎂:「我們願意當試驗場,因為如果沒有人願意嘗試,科技永遠只停留在紙上。」這種務實又具前瞻的態度,讓頤養家成為智慧照護研發者的重要夥伴。

在頤養家智慧化的過程中,資策會扮演的角色遠不僅是技術提供者。對於多數民間機構而言,要在市場上找到合適設備商並整合系統並非易事。資策會透過「銀光科技平台」,協助機構定義需求、媒合技術供應商,並陪伴導入過程中的測試與教育訓練。這樣的合作不僅縮短了導入期,也讓頤養家能在有限資源下達成最大的應用效益。

隨著設備逐漸增加,新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同品牌的系統難以整合,導致護理站端警報與資料混雜。為此,頤養家正測試使用一套能整合床墊、穿戴與量測資料的單一介面系統,讓工作人員只需透過一個平台就能掌握所有資訊。這樣的方向,也與資策會在銀光科技計畫中推動的策略不謀而合。

談到未來願景,吳沅鎂的回答既理性又溫柔。她說:長照產業是一個需要情感與專業並行的領域,沒有溫度的科技,無法撐起真正的照護品質,照顧人,不能沒有感情。如果只剩下機器運作,那只是生理管理,不是生活照護。」

因此,頤養家在智慧化之外,更重視照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與情緒支持。機構內設有冷靜空間,允許照服員在情緒飽和時暫時與他人換手離開現場,也透過更理想的人力配置減少工作壓力。她笑著說:「我們能給員工好的環境,他們就能給長輩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