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格式標準化」打通長照產業鏈任督二脈,銀光科技跨域整合助業者進軍國際

銀光科技自2024年至今成立九個多月,其成立初衷是希望在即將迎來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在日漸茁壯的長照產業中,成為需求方、供給方的橋樑,力求公私協力、跨域整合,而被照顧者資料要能在機構、醫院、社區間互通,裝置之間使用共同的介接標準格式,讓長照資料標準化,至關重要。負責主導銀光科技的資策會,日前舉辦第四次產業交流會,便以「制定共同串接格式」為題,席中邀請四家業者分享,他們不約而同提到「跨領域」及「整合」的重要性。

攜手專家遵循 FHIR 精神,一機掌握全場動態

首先,由資策會數位研究所副主任崔智萱開場。她提到,銀光科技將這些資通訊平台科技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照顧機構管理平台」,是指機構的日常管理、行政作業、護理資料的系統平台。第二類是「AIoT套裝平台」,提供多元整合的解決方案。第三類「裝置平台」則泛指科技單品。崔副主任提到,希望透過分層介接的方式,逐步串連三大類產品,例如,將科技單品串接到IoT套裝平台,或擁有許多解決方案的IoT套裝平台,再介接機構管理系統平台,「這樣逐步逐層地進行,希望能加速整體戰情平台的落實與佈建,達成進一步的整合。」

而介接要能順利串連,資料要能互通,則需要使用共同的醫療資料交換標準,銀光科技攜手專家群,遵循「FHIR精神」,建立照顧科技共通串接標準資料格式。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是美國於2020年3月頒布的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強調病患醫療資料的互通性,範圍不只包括醫療機構、病歷、住出院和轉診記錄,更讓保險機構和相關醫療資訊服務業者,具備病患醫療資料互通和交換的新標準,「藉由跟隨這樣的資料格式標準,我們目標是未來每一個照顧機構的經營者,不管你導入多少科技方案,你透過一機就可以掌握全場動態,打造一個真正有效的照顧戰情室。」

聽完資策會的分享,蘇嘉瑞有感而發:「銀光科技的跨領域平台,我自己也是跨領域的人。」他畢業於醫學系及科技法律研究所,目前擔任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主持人,也是KPMG的資深律師。他分享「照護產業的創新趨勢」主題時提到:「我們覺得科技做得很好的地方,其實並不一定是照顧業者的痛點。」此時跨領域的溝通及協作就很重要。

機構收入有天花板,說服業者數位化要用「這招」

談到國際趨勢及案例,他先延伸資策會對資通訊科技的分類,第一類「照顧機構管理平台」,其實是解決效率問題,甲骨文收購電子病歷公司Cerner就是一例;第二類「IoT套裝平台」談的是賦能,「居家即醫院」逐漸成為趨勢,美國連鎖藥局CVS收購醫療保健服務商Signify,就是要拓展全方位的居家照護服務;而第三類「科技單品」,牽涉到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微軟在醫療領域佈局多年,它收購語音辨識巨頭Nuance,就是想將其語音辨識技術,整合至醫療服務之中。

蘇嘉瑞提問,那台灣的優勢是什麼?一是台灣有「電子五哥」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及「護國神山」台積電,資訊與通訊技術(ICT)是台灣的強項;二是健保雖然有為人詬病之處,但的確是台灣社會安定的支柱。《2022年KPMG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訪問踏入照護產業的電子業者,報告中,46%受訪者認為台灣的醫療產業聚落完整,14%覺得跨界應用整合領域高,15% ICT產業鍊成熟,蘇嘉瑞小結:「台灣的產業鍊非常成熟,若業者致力於做好整合及模組化,健康照護能夠跟ICT做結合,的確是台灣的利基點,」

《KPMG智慧照護創新趨勢調查報告」針對國內201家照護業者所做的調查,其中76%認為數位化很重要,但觀察業者對於數位化的實際認知,蘇嘉瑞笑說,「其實醫生對數位化最抗拒,很多人的轉診病例還在用手寫的。」67%業者表示已在進行數位化,多數至少推動兩三年,但實際成效是另一回事。蘇嘉瑞解釋,這是因為國內長照規模不大,且算是社福機構而非營利組織,「他們收入是有天花板的。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收入不會增加,你很難說服業者,數位化會帶來額外的價值與營收。」因此,以降低成本、節省人力的角度去溝通,數位化的動機會較強,「這可能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

報告中也提及數位化的挑戰與困境,蘇嘉瑞表示,跨領域人才及資金的不足,是照護產業發展數位化的兩大挑戰,「你要付得起錢找一位資訊長或資管人員,而且這個人還要了解照護產業,這樣的人才很稀缺!加上數位化的資金需求也高,但照護產業又有收入的天花板,你要他多花錢,很困難。」此外,近六成業者表示,有意願與其他產業跨域合作,會優先考慮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生物科技產業,政府與基礎建設產業。蘇嘉瑞表示,智慧醫院、復健復能、生活照護、失智失能預防、遠距照護,都是 ICT 未來能發展的方向。他還談到,長照產業長期面臨人力不足,未來東南亞移工是否能補足人力,也是未定之數,長遠來看,人力會是隱憂,而 AI醫療的應用,能提高效率及準確性,「在高齡少子化之下人力不足,AI 醫療會成為關鍵的明星產業。」

制定FHIR核心實作指引,資料互通評鑑只要一鍵輸出

接下來,矽塔資訊執行長楊宇凡以「打造台灣長照資訊標準框架,共逐醫養合一生態系」為題,分享自身經歷。他笑說:「其實我也是跨領域的人!」他原本是工程師,多年前因為一場車禍斷了六根骨頭,轉診時他在ICU等了40分鐘,就為了等 X光片,「出院之後,我覺得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醫療院所用比較傳統的方式在傳輸資料,追根究底,是因為資料格式不一樣,每家醫院的廠商系統也不一樣,介接標準也不一樣,根本沒辦法串起來。」在因緣際會下,他進入醫療產業工作,2022年衛福部公告台灣核心規範(TW Core IG),作為統一台灣電子病歷資料的交換標準,又稱 FHIR 核心實作指引,這是將台灣健保資料接軌國際 FHIR 標準的指引,而楊宇凡正是制定者之一。

楊宇凡分析,台灣長照體系有三大缺,一是「缺人力」,二是「缺系統」,三是「缺標準」,系統間的資料無法互通整合,導致數據蒐集不夠精確全面,也就不容易導入AI分析。而病患的相關資料,有三個重要節點,就是「機構」、「醫院」及「量測裝置」,資料在這三者之間流轉,形成長照數據的「資料流」:當機構住民有就醫需求,就將照顧日誌、生理量測數據等照顧資料,打包匯入醫院端;當病患轉入機構,醫院可將病史、手術史、處方籤等醫療資料,傳給機構端;當住民在機構使用各式量測裝置,測量到生命徵象等數據,機構也能歸檔並分析預警,如此形成循環。資料要互通,就要把長照資訊標準化,最大的好處是評鑑,楊宇凡笑說:「減低行政成本、提升效率,最好一鍵輸出資料就可以拿去評鑑!」

對此,他提出「長照資料標準化三支箭」,作為評估選用何種規範的參考。第一支箭是資料格式、資料結構的標準化,讓所有系統都能遵循統一格式來標示資料;第二隻箭是傳輸方法及介接介面,使用Web API與國際主流通訊協議,提升設備予平台相容性;第三隻箭是術語系統(編碼),以國際常用的SNOMED CT、LOINC、ATC、健保碼等各項標準化編碼建立術語。而使用FHIR 國際長照資料交換標準,加上衛福部已公告的 FHIR 核心實作指引(TW Core IG),就可成功射出「三支箭」,廠商系統可與醫療端無痛介接,快速實現本土化應用,「這代表什麼呢?你的長照資料可以跟醫院資料互通,我們實現了所謂的醫療跟長照的最後一哩路。」

對於台灣 FHIR 長照資料交換規範的未來發展方向,包含提升資料的效率、安全性、可靠性、互操作性,促進不同系統間的資料交換,並拓展它的應用範圍,楊宇凡總結:「照顧更多使用標準的廠商,不管是科技廠商、機構端或者是醫療端,才能達成真正『醫養合一』的生態系。」

軟體整合週邊服務,uCare長照資訊系統打先鋒

接著,是台灣首家上櫃的長照資訊產業公司「諾亞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分享,執行長沈家平以「從整合到優化,提升長照管理品質的策略」為題,公開對長照產業的觀察。他表示,其實大家都知道長照的市場變大、也是趨勢,但是山頭林立,不論是照護或是資訊產業,大家猶如在資訊孤島,很多服務環節沒有打通,「所以關鍵是整合!如果沒有人制定標準,我們永遠都是單打獨鬥,沒辦法整合輸出。我在海外看到的情況是,其實先進國家已經整合得很好了,但是台灣還有其他機會。」

沈家平介紹諾亞克的商業模式,是透過「軟體」整合長照周邊服務,包括醫療用品、製藥及人資,因此需要和許多夥伴策略合作。首先,是與「機構」的合作,「uCare長照資訊系統」在機構的推廣,是諾亞克崛起的關鍵,系統連結了「生理量測儀」及「智能管家電子白板」,不僅能紀錄分析長者的生命徵象,還整合就診、復健、活動、特殊照護需求等資料。其次,是與「社區據點」,目前已與全台1092個據點合作,據點時常舉辦活動及課程,打卡報到、與家屬溝通,並持續上傳資料到地方政府的社政單位,因此諾亞克建置連結社政和據點的系統。

最後是「居家」,其中「居家護理」和醫療行有關,例如換管路,主責單位是衛生局、經費來源是健保,而「居家服務」是長照2.0的一部分,主責單位是社政、經費來源是長照,「這部分我們也琢磨很久,從機構、社區到居家,最核心的價值,是把系統往不同領域發展。」而最新發展的領域,是產後護理之家,「各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主管機關和護理之家(機構)一樣,他們用的全人評估及系統是相同的。」

美國以制度建立商業模式,AI要用在使用者有感之處

沈家平笑說,台灣業者有時苦命。比較美國和諾亞克的同類型公司,對方專注在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電子病歷)相關領域,頂多整合住民管理、護理評估、復健評估及人資系統,而諾亞克的「uCare長照資訊系統」除了EMR相關,還要整合ERP(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企業資源規劃)服務,那為何美國公司可以不用整合ERP?「因為他們介接標準做得非常好,所以他們介接其他服務後,分享利潤即可。商業模式是建立機制而來,誰獲利誰就要付錢,在付錢的過程中,介接的標準會寫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用制度、法規建立商業模式。台灣技術很厲害沒有錯,但比較少從系統化、制度化的面向去討論。」

諾亞克已整合多家 IoT 產品,例如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福爾裝置、FaceHeart、華碩智慧手錶、輔人科技睡眠偵測的感知氣墊。令人意外的是,美國ERP介接很發達,但台灣 IoT 仍有機會,這可能是台灣廠商進軍美國的契機。沈家平談到,美國長照的失智照顧,就牽涉很多 IoT設備,他曾問律師及美國當地議員,台灣的電子圍籬產品可否取代美國類似產品?其實是可以的,「所以這是我們技術的利基點,如果可以取代,那商機就會出現。」

沈家平分享AI在長照方面的應用,「不要浪費太多AI資源在長照,但一定要把重要的AI資源應用在長照。」例如,護理紀錄是機構人員每天一定要記錄的,從每天手寫、打字進化到語音輸入,節省時間及人力,「我們要把AI放在他有感的地方,而不是瘋狂把AI都塞到長照。」最後,他分享在美國替長照客戶做「人臉辨識」的經驗,為什麼會有合作機會?因為在美國工作四小時就規定要休息,沒準時休息的話被告會有高額罰金,「所以客戶希望我做人臉辨識去打卡,紀錄上班及休息時間。只是做人臉辨識,幾十萬美金的案子就給我們,這在台灣比較少見。我想分享的是,長照不是沒有錢、不是沒商機,而是我們要挖掘出自身的價值跟作用。」

物聯網讓共照成為可能,銀享力幫長者有計劃運動復能

最後一位登場的,是先進醫資總經理黃照聖,他曾在非洲待了三年,主要關注東南亞市場,他笑說,最近剛從吉爾吉斯回台,不小心落馬受傷撞到頭,「那裡有不少醫院使用我們的平台。」近年則深耕台灣市場,他以「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的合作為例,說明以物聯網( IoT )為基礎的生成式照護,如何應用於長照機構。他表示:「其實長照使用的系統比醫院還先進,長照機構基本上走Web技術,而且已經整合到家屬端、LINE、AI Chatbot(聊天機器人)及穿戴裝置等設備。」其中的關鍵字是「共照」,例如,當長輩回到家中,他家裡的共同照顧者就要使用LINE傳回生命徵象等資料,或是黃照聖自己要定期將傷口照片傳上LINE,資料會回傳到機構的ISP系統,以便後續追蹤及發出提醒。

「我們已經連接130多種設備,喜歡用哪一家廠牌,直接選就可以用了。我們也和200多間診間合作,數據也是可以交換的,資料的標準介接、設備整合,這些交給我們廠商就好。」黃照聖表示,「生成式照顧」很重視實際的使用情境,因此合作對象要告訴他們照顧過程中的「腳本」是什麼,這些流程都可以被設計出來,「簡單來說,我們平台已經有不少工具,像是家訪、視訊、預約、量測提醒、提供衛教資訊,或是更多物聯網及平台面向,共照雲平台有20多個模組可以生成量表,你可以設計自己的流程及服務腳本。」

以「勝利之家」為例,服務對象包括兒童、成人身心障礙者,經營住宿機構、日間照顧、庇護工廠,並非一般的長照機構,但先進醫資的系統,就很適合讓勝利之家設計自己的流程,例如為被照顧者設定目標、定時發出健康成績單,與家庭的共同照顧者溝通事情,甚至跟醫院端建立遠距醫療,按照不同需求設計流程,使用上十分彈性。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先進醫資與台灣輔康合作「銀享力AI健身俱樂部」,台灣輔康是一間專門研發復健醫療器材、運動設備的公司。長輩在「俱樂部」使用器材運動時,「AI健康管理師」會蒐集器材上的數據及長輩資料,提供量身打造的體適能訓練計畫,長輩每一次來運動時,會根據前一次運動情形修正數據,並調整訓練方式,「如果你這次跟不上動作,那下次就會調教訓練方式。」如此循序漸進,針對身體不同部位與症狀,啟動自癒力修復,以滿足復健及復能的需求。目前在勝利之家、潮代診所、福華大飯店及海外,都有銀享力的示範地點。黃照聖最後總結:「我認為資訊只是工具,你可以善用工具,機構要把想要的東西定義出來,這才是我們最希望協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