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發板走向智慧應用核心,HUB G520 跨出國產 IC 模組的下一步

自生成式 AI 廣泛普及後,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已漸漸白熱化,除了持續推進 AI 基礎建設規模外,應用領域也從純軟體應用,開始擴及至工業與機器人領域。在邊緣運算快速發展的當下,開發板早已不只是開發的階段性工具,而是一項智慧應用能否真正落地的關鍵起點。

由慧通智聯 HTI 開發、搭載聯發科技 Genio 520 晶片的 HUB G520,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與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合作。發想初期即定位為可直接導入產品端的模組方案,讓最終成品 HUB G520 不僅是一塊開發板,更是一場關於「讓 AI 真正普及」的實踐行動。

慧通智聯總經理謝仁賢:「一開始物聯網智造基地提出合作邀請,希望共同設計開發以聯發科晶片為基礎的國產 AI 開發模組,並且期望以國際標準進行設計。」對於長期運用聯發科晶片、Qualcomm 平台,對晶片整合與系統設計有深厚經驗的團隊來說,除了技術以外,還需要思考更加重要的問題:讓國產 IC 接軌國際標準。

深入拆解需求後發現,他們所面對的不僅是硬體設計挑戰,在思維與流程上更從「客製化」走向「標準化」的轉型。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主任蔡明宏:「我們期待 HUB G520 能採用國際 SMARC 2.1 標準,以模組化設計、方便升級以降低開發門檻。」這樣的需求雖非 HTI 團隊過往專長,但他們仍然樂意接受挑戰。

做手機是客製機板,但做 SMARC 模組,是一種全新的邏輯。總經理謝仁賢表示:「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跑得快的產品,而是能被廣泛落實使用的產品。」

其次,開發使用門檻要夠低,才能真正讓人用得起。HUB G520 的設計理念非常清晰:強大,但好用易上手。HTI 團隊在開發過程中,特別關注一個重點——讓沒有硬體技術背景的人也能開發 AI 裝置。對於過去已曾開發過一系列 AI 開發工具的慧通智聯來說,恰好是他們的強項。

總經理謝仁賢解釋:「我們為 HUB G520 做了一個中介層,把底層的 GPIO、UART、SPI、I²C、CAN全部封裝起來,讓使用者只需要透過 Android Studio 就可以用 API 呼叫這些功能。」開發過程不需要碰 kernel、也不用寫 driver,只要像寫 App 一樣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

這樣的設計概念,與 Arduino、Raspberry Pi 等開發社群熟悉的開發邏輯相似,但提供的卻是遠高於入門開發板的 AI 運算能力。HUB G520 擁有八核心 CPU,最高可達 10 TOPS 的 AI 推論效能,足以勝任語音、影像辨識、簡易生成模型等複合型應用。

至於與國際競品的比較,HTI 強調「不同的產品定位」。NVIDIA 是 AI 硬體的領導者沒錯,尤其在雲端運算和高階邊緣端上非常強大。但他們重心在於較大型的架構,對於體積、功耗、散熱的要求,限制了他們在某些應用場景的彈性。

HUB G520 搭載的 MTK Genio 520 晶片,則是從行動平台延伸而來——低功耗、小體積、無風扇,對於整合進製造現場設備、農業感測裝置、服務型機器人或智慧電動車等終端裝置中,具有相對優勢。

「我們不是要比誰強,而是仔細分析:你需要多少算力?你適合哪一種架構?」這樣的市場邏輯,也成為 HUB G520 最被接受的價值——剛剛好,足夠用,而且穩定可靠。

除了硬體模組與中介層服務,HTI 還提供了兩套針對開發者需求而設計的 AI 工具,為使用者打通從開發到部署的路。「AI Master」主打影像辨識應用;「Data Master」則聚焦於數據分析與異常預測。

「這兩套工具都是設計給不會寫演算法、不懂 AI 模型的人所使用,只要資料準備好,平台會一步步引導使用者完成資料清洗、標記、模型訓練,最後部署在 HUB G520 上直接運行。」總經理說道。

這樣的整合設計,真正實現了從「開發」到「部署」的無縫銜接。對於中小企業、製造業現場技術人員來說,這不只是降低門檻,更是一種自信的建立——人人都有機會上手使用 AI 硬體。目前已有多個場域開始導入 HUB G520 並進行測試與應用,包括:

  • 智慧工廠產線:AOI 影像檢測、即時分類、數據預測
  • 農業應用:農作物病蟲害辨識、生長監控、灌溉控制
  • 智慧載具升級:電動腳踏車導入語音助手、即時警示、環境感知等功能
  • 智慧終端產品: 導入AI應用的智慧化產品,如應用在居家陪伴的樂齡機
  • 數據系統導入:以 Data Master 分析良率變化與設備異常

這些案例共同展現出 G520 的三大特性:適用性廣、整合性強、開發效率高。不只是開發板,而是真正能落地的系統模組。

總經理最後分享:「過去做開發板的人都知道,開發完還要重新設計一套量產板,那個過程非常辛苦。但 HUB G520 不一樣,它就是為量產而生。」在 AI 技術快速前進的同時,如何讓技術真正普及,才是台灣產業走得長遠的關鍵。HUB G520 走的這一步,或許正是開發板走向普遍應用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