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推動電子紙技術平台,開啟識別證應用再進化

走進活動、展會現場,未來你身上的「識別證」可能不再是紙卡,而是一張能即時更新資訊、能感應、甚至能定位的電子紙識別證。由資策會發起並開立規格,攜手國內多家廠商共同打造的電子紙智慧識別證,代表著資策會在技術轉譯與產業連結上的重要實踐模式,種下共創種子擔任促成創新的平台搭建者。

電子紙識別證的開發,並非來自外部委託,而是資策會主動出擊、由內部發起的專案成果。這樣的開發模式,在資策會的業務範圍中並非沒有先例,例如:機器人、安控、智慧照護等領域,皆有建置「開放式平台」的前例。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蔡明宏主任表示:「我們做這些技術的目的,不是要販售產品,而是提供一個開放平台,讓不同的品牌、SI業者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快速整合出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再加以延伸。」

這樣的開放平台思維,背後存在一套明確的技術評估標準,例如:該技術是否具備跨場域的通用性?是否有可重複使用的核心技術?若僅為特定場景量身打造,且無法複製、延伸,就不會是資策會選擇投入資源的標的。
以電子紙識別證為例,除了元太科技提供的4吋彩色電子紙模組作為核心,更結合台灣多家供應商的感測、通訊與電源技術:NFC、藍牙、室內定位、姿態感測、震動反應、無線充電……功能豐富而高度整合。

「我們希望把未來可能會需要的功能都放進來,為技術平台建置最大應用範圍的架構,讓它能適用眾多情境,儘可能滿足未來的需求。」負責技術整合的振邦科技總經理林祺賢表示如此做法,提供了後續客製化延伸的最大可能。例如:若要應用在手機殼上,以產品功能與定位而言,也許不需要姿態偵測模組,那麼在導入前便可透過re-layout調整,取消該功能以降低成本、提高適用性。
這套模組化策略思維,讓電子紙不只是資訊顯示載體,更可根據需求組合出多種智慧功能。

目前,資策會透過振邦科技攜手台中榮民總醫院展開場域實地驗證合作,將電子紙識別證導入健檢中心。透過串接其後台系統,實現快速報到、路徑指引、身份確認等功能。健檢對象每完成一項檢查後,電子紙識別證隨即局部更新該項目,再顯示下一檢查站,減少錯誤率並提高效率。
為了創造差異化,並且讓整體方案能夠更貼近合作單位的需求,資策會團隊投入大量心力在「軟體層」的規劃,開發更便於使用的控制後台,猶如Nvidia 的 CUDA之於 GPU。例如,針對大型會展需求,控制後台可同時批次化更新識別證;又比如針對高價值模組的遺失風險,設計出人員接近出口時即自動提醒回收識別證的警示機制。

值得強調的是,這項技術的終點從來不是「上市銷售產品」。資策會並未計畫自行量產電子紙識別證,而是希望扮演技術催化者的角色。從參展互動、專案試用到場域共創,資策會提供的是一個可以測試、修改、發想的開放模組平台。
蔡明宏主任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我們不賣產品,而是分享可能性。」電子紙識別證平台最大的價值,在於成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起點。從100片原型開始,資策會讓企業主、SI、ODM業者、商業品牌都能在這個平台上嘗試自己的應用版本,透過實證、試錯、優化,一步步走向市場化的可行產品。
在這項計畫中,我們看見的不僅是電子紙的創新應用,而是一種產業合作模式,電子紙只是載體,真正推動未來的則是分工合作產生的共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