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雷切機啟動轉型之路,物聯網智造基地攜手頂成企業將傳產翻轉為智慧工廠

在高雄湖內區,有一家成立近三十年的配電箱工廠「頂成企業」,正悄悄改變著台灣傳產轉型的可能性。這家原本倚靠師傅技術穩健經營的配電箱製造商,如今正以智慧工廠的面貌重塑傳產工作現場。而這場轉型之路的起點,不是大型財團的佈局,也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壓力,而是一台雷射切割機,和一場偶然的產學媒合。

頂成企業的主要業務是製造電器開關箱、配電盤等產品,從住戶家中的小型開關箱,到大型大樓的總配電盤,都在其服務範圍內。過去三十年,公司一直仰賴資深技術人員的經驗與手工操作支撐生產,然而這樣的營運模式,近年來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我們的師傅都五、六十歲了,找不到新人接手,焊接的工還更難請。」郭明鴻廠長直言,這幾年最常聽到的話就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傳產工作,甚至不少同業老闆乾脆抱持「做到這代就好」的心態,對轉型幾乎不再抱希望。然而,頂成不想就此止步。他們選擇走另一條路──透過自動化解決人力瓶頸,也打開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轉型的起點,是一個每天都看得到、卻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塑膠包膜切割。「那個工作其實很浪費人力,一個人站一整天切膜,也沒辦法做別的事。」郭明鴻說,當時他曾考慮開發模具替代手工操作,但成本過高而作罷。直到有天望著廠內一台既有的雷射機台,他突然冒出個念頭:「既然連鐵板都能切,塑膠膜應該也可以吧?」

這個靈感成為轉型的第一步。他主動找上南部物聯網智造基地,藉由媒合服務與技術團隊百兆鍶展開合作,雙方一拍即合,迅速投入開發第一套自動化切膜機。初期仍需人工送料,後來在百兆鍶的建議下加裝機械手臂,讓整個切膜工序達到九成自動化,對於傳產工廠來說已是重大突破。

導入第一台設備後,郭明鴻的想法也開始轉變思考能不能把其他工序也自動化?能不能把機器的狀況也數據化?於是頂成陸續導入了整合國產晶片 HUB 8735 ultra的自動銅排壓模機與上料系統,並安裝產線機上盒及電流振動監測預警設備,打造一套智慧感測與資料收集系統,讓雷射切割設備也搭載震動偵測、電流量測,並時時掌握工廠溫濕度監控、粉塵感測等數據,不僅提升了品質控管的精度,更能即時預測異常,提前維修,降低停機風險。

「以前我們聽不出馬達有異音,現在只要頻率偏掉,感測系統就會即時通報。」這些原本只能靠經驗的事,現在交由機器來做,而且更準確、更穩定。導入自動化產線之初,員工們難免有所排斥,但很快地,他們就發現「其實這台機器,是來幫我的。」切膜不再需要長時間站立,壓模也不需反覆搬動材料,師傅們開始有更多時間專注在更有技術含量的工序,甚至協助進行品管、流程優化。自動化與AI不是取代人,而是把人從機器裡釋放出來。

對郭明鴻而言,自動化更讓他能重新思考「管理」這項核心工作。從每日盯著進度,到透過數據即時調配資源,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種角色的進化。回顧整個過程,最難的不是錢,也不是技術,而是不知道該找誰做。「我們不是搞設計的,也不了解現在設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要把腦袋裡的想法變成機器,真的不是靠自己就做得出來。」他多次參加南部物聯網智造基地的活動,幾次說明會之後,終於遇上百兆鍶,展開這段技術轉型的合作。

透過南部物聯網智造基地的媒合與協作,頂成企業不僅有了技術夥伴,更找到了實踐轉型的方向。下一步,是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除了既有設備的優化,他也正思考是否導入自動焊接手臂、升級折床模組,甚至已開始擴建更新廠房,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郭明鴻說:「環境好了,製程也穩定了,或許有一天,年輕人會覺得這間工廠不像傳統印象中那麼髒那麼累,而是他們願意留下來的地方。」

頂成企業的轉型,或許不如大企業般浩大驚人,但正因如此,更值得被看見。他們以中小企業的身段、傳產工廠的根基,證明了即使資源有限,只要有合適的技術媒合與明確的轉型意志,仍有機會在快速數位化的時代中找出屬於自己的升級道路。對許多正在觀望的傳統工廠來說,頂成的故事不只是啟發,更是一種可能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