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點亮學習光:別是巴研發AI教育輔具,如何解題特殊學習需求?
我們正處於物聯網設備內充滿各種數據與感測器打造的理性時代,或許難以想像在科技與教育交會的領域,有一盞燈被特教老師內心深處的渴望點亮。來自別是巴教育機構創辦人楊淑君老師抱持著投入教育的初心 ──「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從教育者走上物聯網設備開發的道路。
她深入分享為何從特教現場出發,結合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打造一套兼具評估、學習與溝通功能的智慧教具,也提及如何與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合作,將教育理念推向現實世界。
從教室走進創業場域,用心發掘未被看見的需求
楊淑君老師的故事始於特殊教育學校,教學多年的她發現視多障學生的學習資源嚴重不足,傳統教具無法有效滿足學生透過感官摸索、建立認知的學習需求,而老師與家長亦經常面臨「不知道該怎麼教」的無力感。一股使命感讓她選擇跨出舒適圈,思考如何將自己驗證過的有效教學策略,讓更多人得以複製。
因此她結合自己在社工、幼教、心理諮商、數位媒體設計的跨領域豐富背景,創立「別是巴教育機構」。團隊取名自聖經故事中,上帝的選民在飢荒發生時,於此地鑿井汲水拯救生命,楊老師引申這個故事,希望為學生帶來學習工具與生命中的活水。
教具誕生:把三種角色合而為一的工具
在創業初期,楊老師手工打造了一套「數字點」認知輔具,一件看似簡單的可食用的矽膠材質輔具卻融合了三個角色的需求──對孩子而言,它是具體的學習操作媒介;對家長而言,它是居家練習的輔助工具;對老師而言,它是教學與評估的整合平台。
「數字點認知輔具」,巧妙的在數字0~9字形結構中,加入對應的觸摸點數量,使之與數字意義連結起來、建立數感。從認識數字、配對數量到進階的加減法教學,讓孩子逐步累積對數學的抽象認知。楊淑君老師說到:「我希望這套教具可以讓家長敢教、老師敢用、孩子能學。」
但這還不夠,成功讓孩子漸漸能夠運用數字後,楊老師更進一步將數字轉換成更多知識概念,例如使用數字標碼注音符號,進而掌握文字使用能力。更進一步,她心中早已構思出更大的願景──讓這套教具能夠數位化,甚至連接AI與物聯網,變成真正能自動記錄學習歷程、即時提供反饋的智慧型學習系統。
從數位化邁向AI與物聯網整合:教具的再進化
發展契機則出現在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與楊老師接觸了解需求後,理解她想要將數字點溝通輔具轉化為智慧裝置的需求,並協助她導入設計思考、雛型製作與物聯網技術開發。團隊選擇使用國產開發板 HUB 5168+ 作為系統核心,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媒合機構設計廠商,投入外型設計與感測器整合。楊老師表示:「這次合作給我很多啟示。雖然只完成我腦中構想的十分之一,但它開啟了我運用新科技的更多想像。」
楊老師的下一步,是將感測器深度整合進教具中,透過物聯網技術自動紀錄學生觸摸的軌跡與反應,進一步作為評估與教學依據。未來甚至能透過聲音輸入、語意理解等AI模組,讓孩子在操作中自然學習、表達需求,進而達成真正的自主學習。
她說:「過去老師或家長都需要人工記錄,但有了感測器與雲端資料,我們可以分析孩子學習歷程中的強項與弱項,進行精準教學。」這不只是科技創新,而是平等受教權的具體實踐。
技術之外,是對人的信任與連結
去年在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臺灣IC智造年會上,與一家國際大廠特別針對長照應用、視障長者的溝通與延緩退化功能進行深入洽談。然而楊老師選擇聚焦:「我更想先救小孩,因為不同年齡族群的課程設計與互動模式完全不同。」
這樣的堅持來自她對現場的熟悉與理解。「這些孩子,太多人在體制裡被忽視了。老師不是不願意教,而是沒有時間與資源;家長也不是不努力,而是太辛苦。」她要做的,就是打造一個能夠讓非專業者也能放心使用的教具系統。
在科技與愛之間,點亮每一個孩子的可能
展望未來,楊老師希望能將教具整合至平板電腦,利用多點觸控與AI互動設計,進一步降低成本並擴大應用族群。她也積極在社群中推動「親師共學」,教授家長使用AI創作教具教材、拍攝學習影片、分析孩子的學習軌跡。「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責任,家長也能參與創造。」
「別是巴教育」不是只為了打造一套教具,而是為了實現一個願景:讓每個孩子都被理解、被看見、被接住。資策會的支持不只帶來技術加值,更是理念實踐的推手。透過雙方的合作,讓「教育」與「科技」碰撞出真正有溫度的火花。
在這條仍有許多發展方向的路上,楊淑君老師沒有打算停下。因為她知道還有很多孩子,正在等待那一盞屬於他們的學習之光被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