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科技數位百科 助機構挑選最適合的科技單品及套裝平台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政府以「共榮生態、驅動市場、數位賦能、完善福祉」等四大策略,推動照護產業及各單位的落地及整合。資策會在經濟部產發署的帶領下,扣合政府推行之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方向,運用AIoT多元方案智庫與顧問方法,建構「銀光科技數位百科」,致力打造一共生平台,促進供給端與需求端緊密鏈結,進一步推動各家方案商策略組隊,形成多元套裝平台,降低科技導入照顧機構之門檻,讓科技業者不再單打獨鬥,打造共贏局面。
日前銀光科技平台已上線展開服務,資策會亦舉辦產業交流會,以「從單品到套裝,共創科技照護戰情平台」為主題,邀請不同面向之科技平台業者分享多年來的觀察及洞見。
銀光科技致力打造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選配平台」
首先,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正工程師張鈞亮,務實分析照顧機構的需求。他談到,不論照顧機構的數位化程度高低,自動化生理量測並上傳系統,因能有效減低人力負擔,是當前機構最常見的科技化需求,其次則是照護輔助產品,如:智慧床墊、離床偵測、跌倒偵測產品等。而科技化導入程度越高,系統整合的需求也越高,銀光科技致力打造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選配平台」,張鈞亮說:「我們鼓勵方案商,可以透過我們的機制組隊,達到單品一起整合,並組合成套裝系統,甚至整合進機構內部的管理平台,打造一次到位的照顧科技選配平台。」
有鑑於此,銀光科技以照顧機構為主體,將平台介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顧機構管理平台」,為機構日常運作管理必要使用之系統,負責處理機構內部的行政作業和評鑑等資訊;第二類是「IoT套裝平台」,開放整合多元AIoT裝置之系統。第三類是「各裝置自有的平台」,為單項AIoT照顧裝置搭配專屬APP。
張鈞亮談到:「我們希望透過開放的API,讓各個平台之間可以互相整串,促成一個多元套裝平台,讓照顧機構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選用導入。」近日銀光科技數位百科已有近50項照顧科技單品上架,歡迎更多業者共襄盛舉。
單品好用需從長輩角度微調,建構 Eco System 打通產品通路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分析,若細看年長者的健康狀態,17.5%有衰弱風險,12.7%有失能風險,其中80%的長者,可以自主在社區生活。因此邱弘毅呼籲,業者不應見樹不見林,「科技也要照顧到80%可自理的老人,不要只關注醫療領域,醫療已有健保支持,快變成紅海了。」
邱弘毅表示,目前長照的商業模式尚未成氣候,是因為產品很難標準化、在地化。因此他建議,要普及長照科技,應以社區為中心,利用社區既有資源。例如:南投草屯推廣睡眠裝置,在當地公益咖啡館推行,以一邊聊天的方式,評估長者是否具有睡眠障礙,若發現問題再轉到醫院就醫。他強調,如今業者很難以一套產品打天下,建構客製化可微調的開放式系統,才容易走入社區,「單一科技很好,但要建構 Eco System(生態系統),大平台的出現,有助於打造產品通路,否則大家很容易做白工。」
從居家到機構,打造科技長照生活圈
依據衛生福利部、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在2019年時調查長照機構資訊化的數據顯示,有高達43%尚未完成資訊化,因此國內市場仍有龐大的發展潛力。諾亞克科技(股)業務經理蔡定綸,以系統整合商的角度,分享如何推動長照行業邁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未來。
「住宿型機構」對於照顧科技產品具有高度需求,蔡定綸分析:「機構不怕收不到住民,怕找不到人顧。」因此,可降低人力成本、減輕人力負擔的產品,會是機構採購的一大誘因。諾亞克的uCare長照資訊系統,整合多項照顧科技產品,像是「生理量測儀」,可測量額溫、血氧、血壓等生命徵象,經由 Wi-Fi 自動上傳至諾亞克長照資訊系統,結合後台大數據 AI 分析,就能大幅節省照護人員行政作業的時間。此外,因醫護人員紀錄病人資料常會帶有專業術語,但一般的語音辨識系統不一定能識別,「語音輸入護理紀錄」運用專科醫護語音轉自然文字技術,可有效降低醫護交班的時間成本。而「室內定位暨電子圍籬偵測」,除了能偵測到機構住民進入警戒區域,也可以即時追蹤住民軌跡,可以有效預防走失,對於社區型的機構尤其實用。
遠距醫療不只是通訊看病,ESG永續發展是共通語言
單品除了在個別場域應用,有時還需超越距離限制。「醫生馬上看」APP著眼於遠距醫療,致力於連結醫院、機構、健檢等資料串連的照顧平台。健康聯網資訊(股)執行長徐克宇談到,「醫生馬上看」APP一開始是應用於偏鄉的遠距醫療,是公益服務的性質,沒有盈利模式可言,「因為台灣的就醫可近性,實在太方便,但是疫情改變一切。」一般人認為,所謂的「遠距醫療」就是在醫生和病患之間用視訊看病,例如Google Meet、Line視訊,但就醫的相關數據不會被保留,也無法被應用追蹤,更不會有影響力,「遠距醫療是世界趨勢,其實衛生教育、健康促進、疾病預防,都適合遠距醫療來服務。以策略性來看,這樣遠遠不夠。」
另一個世界潮流是ESG,任何單位都無法置身事外,企業不僅要善盡社會責任,而且各方不能各自為政。徐克宇舉例說明,從花蓮縣秀林鄉,開車到慈濟醫院要一個半小時,從司馬庫斯開車到尖石鄉衛生所,要兩個小時,「醫院若要派人到一個病患身邊,要多少碳足跡、花多少成本?」因此,醫療院所勢必要與診所、居家護理所等第三方合作,機構也是其中一個節點,但這些地方缺乏串連,因此必須以「生態系統」來看,他強調:「關鍵是跨機構的協同合作,以醫院為中心,用平台串連管理。
跌倒偵測要建立資料庫最難!準確通報爭取救命時間
由群邁通訊(股)設計研發的「Fusion智匯網」,產品服務包含室內定位通報、室內防疫空氣淨化、非接觸式跌倒偵測、起床臥床偵測、無線生理監測等,是一個 AIoT 開放式應用平台。身為軟體研發中心的經理,吳光輝分享了開發「跌倒偵測」最大的難題,是資料庫的建置及累積。公司一開始與大專院校合作、由學生試摔取得資料,但這跟臨床遇到的情況很不同,吳光輝坦言效果不佳、容易誤判,後來他們直接找機構合作,蒐集實際發生的案例,經過兩到三年的資料累積及分析,誤導率大幅降低,更提升其應用性。
「Fusion智匯網」合作對象包含台大癌醫、馬偕醫院及多家長照機構等,科技產品的導入也為他們帶來實質幫助。吳光輝舉例,最近一家合作的機構,護理人員在半夜三點巡床結束後,突然收到系統通知,趕緊去房間查看,發現老人家跌倒了,好險在30分鐘之內就送急診,因為及時救治,八天後就出院回機構,「若沒有及早發現,長輩可能血栓或變成植物人,照顧會更困難。」也因為系統有相關紀錄,機構也方便舉證,不用擔心後續法律問題。他最後提及「開放性平台」的重要,以「開放又合作」為目標,呼籲所有科技業者進行整合。
銀光百科已正式對外公開,平台網站上將需求方與供給方資訊清楚呈現,所有投入長照領域、健康產業的相關業者,皆能在平台上媒合到適當對象,在尋找合作對象的媒合過程中,也能透過了解其它業者需求,找到更多營運改善方向。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推動銀光科技,並不只是被動等待業者加入,而是主動分享釋出累積多年的經驗,加速推動產業數位轉型追趕社會老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