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輝商業(炭紀)攜手 Teamosa,以物聯網設備協助炭火焙茶工法

在傳統產業發展成長過程中,可以觀察到一個共通現象,隨著技術改良、觀念改變,不同的企業經營者會出現分歧看法,有些人開始投向更加效率化的生產,有些經營者則堅守行之有年的古法。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不同的路徑取向亦各有擁護者。隆輝商業在製茶業中選擇了後者,至今仍以古法木炭烘焙的方法進行茶葉烘焙的製程,而目前臺灣業者中可能僅剩下不到10%仍保留此工法製作。

成立於民國六十幾年,早期隆輝商業即以農產畜牧為主開展事業,創始人將土地用作養豬與種植茶葉。投入製茶業則是因緣際會,因製茶廠收茶為買方市場,對茶農而言,存在不確定性,為了不受制於製茶廠對收茶態度反覆,而造成大量茶菁毀壞,索性決定自行購置製茶設備,學習製茶、焙茶。在第三代接班後,更朝向品牌化發展推出多個茶品牌如炭紀、炭茶道。

木炭烘焙主要利用木炭燃燒產生的遠紅外線熱能、阻斷茶葉內的咖啡因、茶鹼,需要以長時間、文火定溫烘焙,才能將隱藏在茶葉深層的臭菁味、異味逼釋出來。隆輝商業第三代老闆鄧琮亮表示:「烘焙主要目的在降低含水量,去除雜味、臭菁味,延長茶葉存放壽命,同時也能帶出特殊的口感、獨特的香氣」。通過焙火可以延長茶葉的儲藏壽命;同時,焙火過程所創造的風味差異,可以滿足消費市場不同的口味需求。

早期沒有電力的年代,僅能透過木炭來焙茶。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製茶業亦迎來技術更新,更加便利的電器設備如箱型電焙機、電熱焙籠、無火炭焙機等,在操作上具有明顯優勢,開始被愈來愈多的業者採用。運用電氣設備焙茶也可達到,不僅可同時烘焙更多的茶葉,也能透過電子儀器精準控溫、控時,使焙茶的任務更加省事。

然而採用木炭烘焙對於茶葉焙製後獨特的口感、風味是電力烘焙無法複製的,同時也需要更加精細的技巧進行操作。以木炭焙茶,需要焙茶師隨時在旁守候,依據不同的茶坯,靈活掌握烘焙的時間、溫度,不定時地翻動茶籠中的茶葉,才能確保茶葉風味均勻。

每一焙籠約可置入十台斤茶葉,約需六到十小時不間斷的烘焙,光是使用龍眼木炭起爐,調整適合焙茶的溫度就是一門學問。過程中需不斷觀察炭火狀況與爐內溫度,以手感受、觸摸茶葉變化,翻動不同位置的茶葉使其受熱均勻,不難想像這樣的工作非常需要經驗輔助。其次,每次起爐需使用30公斤龍眼炭,可持續燃燒約5~6天提供焙茶需要的溫度。持續時間長、且需不斷留意爐火溫度與茶葉狀態,焙茶期間的勞累可想而知。與其它傳產相同,在整體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製茶業更難找到願意投入學習的新血。

危機就是轉機,如此一人作業也刺激了鄧琮亮思考如何改善傳統木炭焙茶製程。最直觀的想法即是以溫度感測裝置對爐內溫度進行測溫,並且可遠端控制溫度讓焙茶師得以獲得喘息。有了想法之後,與Teamosa合作改造焙茶爐將其高度墊高並且在四個對角開孔設置氣孔閥門,再連結自動控制裝置、控制閥門啟閉以達到控溫效果。「譬如說我可以設定監控110度c ,若爐內溫度達到目標溫度時,氣孔閥門就會開啟、使爐內熱氣散逸、進行降溫。,或者隨時以App手動開啟或關閉氣孔閥門,達到溫度控制的效果」。看似簡單的溫控設備卻是炭火焙茶時的關鍵助手,讓焙茶師的人力能夠有效運用。

更進一步,隆輝商業正與Teamosa加緊開發第二代焙茶輔助系統,以國產IC將整套設備無線化、甚至將四根溫度感測器改良至只需使用一根,便能探測爐內多點不同位置之溫度。除了無線化之外,在App使用方面也藉助物聯網設備優勢,將每次焙茶過程的眾多客觀數據如烘焙爐內溫度或烘焙茶葉表面溫度,甚至是環境溫度對烘焙茶葉是否有影響,詳盡記錄下來再加以分析,以科學方法配合傳統炭焙開創焙茶新工法。

談到與 Teamosa 的合作,鄧琮亮表示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輔導資源相當關鍵,讓完全是技術門外漢的他能夠實現當初只是在腦海裡想像的設備。除了初期由物聯網智造基地協助媒合與 Teamosa 合作獲得開發技術支援外,智造基地個管師在過程中也扮演溝通橋樑,與鄧琮亮持續收集焙茶溫控系統所需功能,並進一步分析技術需求與開發團隊共同討論,可說是非常關鍵的陪跑角色。「如果沒有智造基地協助,我們沒辦法這麼快完成製作」回顧開發過程,鄧琮亮如此說道。

從養豬的畜牧業,種植茶葉,接著自行設廠購置設備製茶,乃至於順應電商消費習慣所成立的眾多茶品牌,嘗試改變消費者品飲習慣,從企劃主題、包裝、到茶的風味,現在更投入焙茶設備擁抱物聯網時代,隆輝商業經營超過一甲子,仍然和他們的茶園一樣,不斷發出新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