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福星以微藻固碳技術淨化空氣兼顧居家減碳,讓地球與你都能好好呼吸
海洋福星團隊專長領域主要著重在水生種苗、低碳養殖,因緣際會踏入節能減碳領域,因而運用將過往如何將海洋生物飼養得身強體壯的經驗,成功發展出踏入碳管理結合物聯網領域的第二曲線。
過去成功種苗培育只是水產養殖的第一步,另個難題則是如何順利將生物小寶寶養大,而且要養得白白胖胖。所使用的餌料,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另個研究課題,也是過往海洋福星專注技術特點。「在飼育海洋生物的過程中,藻類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水生生物的幼苗大多都依賴它來提供成長所需養份,可以說含有營養合適的藻類,才養得出健康的海洋生物。」曾柏錕執行長以愛子心切的口吻與我們分享。
對藻類進行徹底研究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它除了作為生物的養份來源,亦是固碳、負碳的理想媒介。由於藻類的生物運轉機制需要攝取二氧化碳甚至其它被視為污染源的成份,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消耗二氧化碳並產出氧氣,對藻類而言污染源就等同營養源。更驚人的是,藻類的固碳能力為樹木的 6 ~ 20 倍,端視不同藻種而定,亦可透過環境條件設計管控達到更佳固碳效率,因此可說是極為天然的污染消除機制,國內外目前亦有許多團隊研究如何善加利用。
海洋福星團隊目前已順利將「微藻固碳」技術投入商轉,初次導入使用的案場是國內大型傳統產業,由於工廠運轉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需要妥善處理,便將捕碳、固碳工作交由海洋福星團隊進行。「但是在做這麼大規模微藻固碳的同時,我們發現以現有技術與藻類生物特性而言,不適合大面積應用,二氧化碳濃度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後,藻類的轉化效益明顯變得較為低落。」另一位團隊夥伴、任教於高雄科技大學的蘇豐傑教授如此說明。團隊在將微藻固碳技術導入大型工業場所的過程中發現,儘管養殖藻類有多個不同品種,利用二氧化碳的特性也不同,但現階段仍舊難以克服高濃度二氧化碳的作業環境。
這次經驗也刺激團隊轉向思考,尋求將微藻固碳技術小型化、分散化的作法,保留微藻固碳的高效率並重新設計為家電用品,以使整體消除二氧化碳的總量得以提高。當團隊從大型工業場所轉為居家環境使用,思維模式也隨之改變。
與傳統產業進行商業化合作時,固碳與負碳是最主要的工作目標,但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他們並不會特別重視居家用品的固碳效果,因此難以此一訴求吸引人們採用。此時,藻類的另個重要功能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淨化空氣。
曾柏錕表示:「除了消耗二氧化碳之外,養藻也有助於消除空氣中的氨氮異味、PM2.5、硫化物、等等有害物質,促使我們思考將它重新定位成空氣清淨機。」M-Map清淨機即是一部以消費市場為目標的產物,外觀及尺寸皆與市售空氣清淨機相去不遠。就功能面而言,以微藻固碳原理運轉的M-Map清淨機優於市售機種,而固碳效果,則是吸引認同永續價值消費者的加分項目。
不僅僅主打環境永續訴求,使用多項偵測技術的 M-Map清淨機就功能面而言,也相當具有競爭力,得益於藻類的生物特性能做到造氧、空氣淨化、氣味去除、產出天然負離子等效果。如此多工的表現需要使用多種偵測器,製造成本自然不低。團隊在研發階段時為了驗證微藻固碳的理論及效果,快速將各種電路板及偵測器拼湊成原型機,跟量產還有一大段距離。
就在前期試驗完畢即將進入下一生產階段時,海洋福星團隊得知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具備多種量產輔導資源,雙方便開始探討如何落實M-Map的製造生產。在經過深入了解需求後,安排團隊與具有豐富物聯網設計開發經驗的智造服務團-聯億通,進行技術諮詢與供需媒合服務,協助電路設計、機電整合、國產IC導入等工作。執行長曾柏錕表示:「合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聯億通投入其中的心力,與我們密切討論如何因應藻類不同而微調參數,並考量減碳效益來修改出最佳版本。」其中一項雙方交換較多意見的項目,就是如何進一步降低 M-Map 耗電量,海洋福星團隊希望能將耗電量降到最低,這個設備才真正具有負碳意義。
談到長期營運規劃,海洋福星團隊不僅將App及雲端數據整合到 M-Map裡,甚至為了鼓勵更多消費者採用微型減碳裝置,還創造點數回饋系統,依機器所記錄的減碳成效轉換成實際購物金,讓消費者到理念相同的合作店家折抵購物金。「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技術無痛融合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特殊情境下應用,才能讓微藻減碳效益及低碳教育理念最大化。 」
海洋福星核心團隊負責研究開發工作,帶領成員進行技術及專業知識探索,另外有部份成員主要負責商業營運與市場開拓,尋找各種應用研發成果的機會。從市場收集到的回饋意見可以很有效率的傳遞到研究團隊,也使得技術方案更加貼近市場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