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與特斯拉相同的雷達波技術,霍恩實業在長照領域降維打擊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大量導入長照領域,發展出更聰明高效的照護解決方案,而量變導致質變,相關產品與服務所使用的技術,亦逐漸出現更多過去不曾應用過的技術。霍恩實業即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團隊所使用的雷達波技術,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所使用在自動駕駛系統的偵測技術相同。然而,如此先進的技術卻是由沒有工程背景的創辦人黃信銘所開發出來,展現突出的技術應用能力。

2016年霍恩實業成立之初,主要以代銷藥品及醫療器材、耗材至台灣醫療產業為主,「雖然公司是小規模營運,品項不至包山包海,但也算是內外各科都接觸過了」霍恩實業創辦人黃信銘如此自述。在醫院內的服務範圍涵蓋各科室,甚至包括手術房、重症醫學中心,服務過許多不同需求的病患,使得黃信銘開始思考霍恩實業在代理醫療用品之餘,還應該再投入多做些什麼?

如同公司網站所介紹的,基於個人健康管理及居家安養需求所設計的DocterCloud關懷雲,便是希望在醫療機構與居家環境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打造對醫生與病患都友善的基礎平台。與醫療機構長期合作的過程所累積的經驗,讓團隊更加了解醫事人員臨床需求。例如病患生理徵象、生活習慣、用藥效果的連續檢測與長期追蹤,面對此一需求,霍恩實業自行投入開發穿戴式裝置,從市場評估產品規格制定、軟硬體設計開發、開模投產,成品測試及臨床驗證,全都在內部自行設計。

霍恩實業所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健康記錄手錶,與當時市場競品最大差異在於運作續航力,全天候不間斷的生理監測及資料傳輸,能夠擺脫電量焦慮實現不間斷記錄傳輸,關鍵就在於使用取得經過美國FDA認證的心率偵測感測器。對於非技術科班出身,甚至在過往工作經驗中也幾乎不曾接觸過產品開發的黃信銘而言,初次投入產品研發就能順利進入市場,自己也認為有些許運氣成份。

黃信銘表示:「我是真的門外漢,所以對於某些感興趣的技術,只能一直找論文、Google相關資料,問產業界的朋友,以及詢問醫師這些技術在理論與臨床上的可信度」。然而遇到產品開發實務問題,終究還是必須妥協,例如資金難以負擔投產時最低生產數量限制,廠商同樣愛莫能助。霍恩實業在開發第二個自主產品Docter iCare時,透過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協助,大幅改善在製造方面所遭遇的問題。

不同於穿戴式裝置,Docter iCare 反而著重於非接觸式技術,試圖打造更全面的智慧病房,完善照護工作的環境建置。在某次搭乘特斯拉電動車的過程中,黃信銘偶然發現特斯拉用以偵測行人動態的雷達波技術,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適合用於監測臥離床、跌倒偵測、進入/離開特定空間、生活作息記錄分析的需求,便導入到智慧病房建置的計劃中。在後續研發實測中,更歸納出相較於其它技術生物雷達波所擁有的優點。

例如拍攝影像進行活動分析的作法存在隱私爭議,穿戴式裝置如智慧型手錶等設備,仰賴使用者習慣、固定佩戴才能發揮效果。但在實務上可能因使用者忘記、甚或抗拒,無法持續佩戴而造成監測效果大打折扣,而採用非接觸式設計的 Docter iCare,則免去了此一問題。

談及 Docter iCare 產品開發過程,黃信銘認為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提供了關鍵協助:「雖然在台灣要找到製造廠商並不是太困難的事,但對於並不是真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團隊來說,如何驗證工廠的技術能力、甚至商譽誠信,仍然存在風險。但透過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的協助,等於先過濾不良廠商,對我們這種小型團隊來說降低了許多風險。」

另一方面,目前國際上非常重視資通訊產品的安全問題,使用國產 IC 進行產品開發,也能避免未來產品不符合安全標準與法規要求的問題。資策會物聯網智造基地除了分析產品需求,提供國產 IC 進行產品試產,亦媒合具有豐富經驗的服務團 TEAMOSA 協助設計開發,解決了新創產品投產量不足,難以獲得製造商技術支援的問題,使用開發時程大幅縮短。

展望未來,霍恩實業與高雄醫學大學等多家醫療院所與照護機構的驗證合作已進入最後階段,且已通過NCC認證,在臨床應用上甚至加入了機器人幫助進行照護工作。在醫療專業方面,透過多項設備所收集累積的資料,亦直接提供予醫師在診斷時參考。結合多方資源,霍恩實業以極精簡的團隊規模,發揮整合能力打造軟硬體皆到位的智慧病房,已然描繪出未來醫療照護的清楚藍圖。


TOP